12月27日,柳州市家事少年案件审理中心对一起双方当事人都是聋哑人的离婚案件进行了不公开开庭审理。庭审中,法官放缓庭审节奏,借助科技法庭的文字展示功能,逐字逐句释法说理,并邀请柳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手语老师出庭,将法官言语,通过手语与双方当事人“交流”,并将双方当事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的传递给法官,借助手语老师为法官与当事人架起的沟通“桥梁”,法官“看”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双方当事人也在无声世界里能“听”到法官的公正之声。不仅如此,庭审调解阶段,法官还通过书写交流的方式直接与双方沟通交流、答疑解惑,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就离婚及子女抚养问题达成调解。
男方陈某(化名)与女方张某(化名)均系聋哑人,双方通过网聊相识相爱。2016年,双方在外省登记结婚并居住生活,婚姻期间双方共同生育有一个女儿。婚后,双方因观念、习惯不合经常发生矛盾和争执,女方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到柳州随父亲生活,于是男方以双方感情破裂为由将女方诉至法院,诉请法院依法判决双方离婚,婚生小孩随男方抚养。
案件经过法官四个多小时的庭审和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确定:双方自愿离婚,婚生小孩归女方抚养并随其共同生活,男方每年一次性按时支付当年小孩抚养费用,并凭发票承担医疗费的一半。至此,本案圆满办结。
其实这起“特殊”案件,早在二十多天前已经来到家少中心,当法官得知案件当事人情况“特殊”后,立即为他们启动了“速立、速审”绿色通道。案经前期法警手机打字沟通、立案庭工作人员辅助代书诉状,及后期审判庭邀请手语老师全程翻译,最终让案件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得以顺利开庭审理并调解结案,及时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纠纷,当事人庭后表示感谢。
法官介绍,聋哑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正常交流沟通、自由表达意志,且法律知识也较常人薄弱,心理脆弱而敏感,因此如何将法言法语尽可能的转化为白话文,并借助手语老师及书写方式与双方当事人顺畅沟通,是保证这场“特殊”庭审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在前期已做了充足的准备。家少中心为全力保障残障人士、困难人群不因自身条件限制而丧失公平的诉讼权利,同时在案件中融入人文关怀、温情司法,在审判中践行了“努力让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承诺。
据悉,随着“特殊”人群、困难人群到法院诉讼的案件逐渐增多,针对当事人的实际需要,家少中心针对特殊案件和简易家事案件开通“速审快调”的诉讼绿色通道(咨询电话:0772-2563665),适用于确有实际困难、且各方当事人已明确事实内容并自愿接受法院处理的家事案件。
目前,家少中心“速审快调”绿色通道已开通两年多,承诺72小时内办结可调解案件,两个月内审判特殊案件的高效审调机制,已为许多当事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并有效化解和避免了后续可能引发的诉累。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20日,诉前调解委员会调解各类家事案件3606件,其中有15%左右的案件调解成功,调解不成的将在一个月后依法转入常规立案、审理程序处理。
供稿: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