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学园地 > 案例评析
【法眼观影】《何以为家》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
作者:兰钰烨  发布时间:2020-04-10 17:24:22 打印 字号: | |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发生在黎巴嫩一个小城镇的故事,这是一部关注儿童题材的影片。因为儿童问题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普遍性,因此笔者会跟大家一起赏析这部电影的同时,适当穿插我国涉及未成年人法律问题的一些规定。

 

一、未成年人监护的法律问题

影片开头的场景是黎巴嫩一个小城镇的法庭里,12岁的男孩扎因因为持刀伤人被逮捕。法庭上,法官问小男孩为什么要用刀伤人,小男孩天真的脸上露出了冷漠:“因为他是一个混蛋”。他的父母在庭上十分惊讶扎因的回答,并告诉他不可以说脏话,扎因并没有理会父母的话,在律师的帮助下他向法庭提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请求:“我要起诉自己的父母。”法官耐心地问他原因,扎因说:“因为他们给了我生命。”扎因想断绝跟亲生父母的抚养关系,在影片中,扎因是在律师的帮助下起诉了父母。那么在中国,孩子是否可以起诉父母要求断绝关系(或者变更抚养权)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在中国,十二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要行使起诉的权利,要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有诉讼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才可以作为其法定代理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由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以及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组织、未成年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如果是因父母虐待要起诉父母的,父母以外的法定代理人如成年兄、姐、爷爷奶奶可以进行代理起诉。

笔者咨询了柳州市家事少年案件审理中心专门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的法官,提出了一个很刁钻的问题,如果未成年人没有受到虐待,只因自己个人意愿(比如被逼写作业,嫌家里穷),或者是被教唆(结识了社会上的朋友),就要起诉父母要求变更抚养权给其他人,那么他找他父母以外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理他的行为,能否起诉父母吗?答案是肯定不行。首先,孩子,这个想法很危险,请不要轻易尝试,另外也行不通。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天然监护人,只有7种情形下才能剥夺父母监护权,否则父母永远是未成年人的第一法定代理人。

根据《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监护人有下列七种情形之一的,法院可依法剥夺父母监护权。1、性侵害、出卖、遗弃、虐待、暴力伤害未成年人,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2、将未成年人置于无人监管和照看的状态,导致未成年人面临死亡或者严重伤害危险,经教育不改的;3、拒不履行监护职责长达六个月以上,导致未成年人流离失所或者生活无着的;4、有吸毒、赌博、长期酗酒等恶习无法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者因服刑等原因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致使未成年人处于困境或者危险状态的;5、胁迫、诱骗、利用未成年人乞讨,经公安机关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等部门三次以上批评教育拒不改正,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正常生活和学习的;6、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情节恶劣的;7、有其他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

如果因为写作业、不给零花钱、穷等等原因想脱离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根本不可能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一个孩子除了给吃住等安全感之外,教育也是头等大事,所以到了一定年龄——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该素质教育就上吧,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更是必要的。

 

二、利用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问题

影片用了很长一段来叙述扎因的原生家庭和扎因生活的环境,在小镇的街道上,很多跟扎因一般大的未成年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拿着刀奔跑,分享路边捡到的香烟头。一个非法移民贫困家庭的一家七口租住在两间窄小杂乱的房间中,扎因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十二岁的他每天都要帮家里做家务活,照顾他的弟弟妹妹。父母很穷,包括扎因在内的所有孩子都没有身份证,也无法去学校上学。父母利用扎因是孩子的身份,伪造医院处方到药店买咳嗽药水,并在家将咳嗽药提纯出毒品,利用旧衣服吸满药水,以送衣服的名义将毒品带进监狱,以此赚取微薄的差价。

 

在任何一个国家,利用儿童进行犯罪活动都是不被允许的。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19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相继加入公约,中国于1991年12月29日正式加入公约。各国对照公约,陆续修

 

改完善了本国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在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一大批保护未成年人最大化合法权益的法律颁布实施。对于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进行犯罪的,我国《刑法》相当严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条及其他相关条例规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教唆不满十四周岁或者有精神病的人犯罪的,不构成共犯关系,只对教唆人单独定罪量刑;若受教唆人未实际实施犯罪的,可减免对教唆人的量刑。

虽然未成年人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但不是所有未成年人犯罪都可以免予处罚。以下规定就是属于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且未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不负刑事责任,除非是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致人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等重大罪行,则应当负刑事责任。未满十四周岁的人受教唆实施了犯罪的,按照法律规定,不负刑事责任;但在量刑上,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未成年人结婚的法律问题

为了养活自己和兄弟姐妹,扎因被迫出门工作,为当地的杂货商送货,有一天扎因发现父母要把自己十二岁不到的妹妹嫁给30多岁的杂货商,虽然自己极力反对,由于家庭贫困,扎因的父母还是选择拿了杂货商的钱,并将妹妹“嫁了出去”。扎因带妹妹离家出走失败后,独自一人跑到了海滨小镇。在流浪了很久,不得已等回到家中时,发现妹妹因被迫怀孕,又无身份证和钱送进好的医院医治无效死亡。出离愤怒的他持刀将杂货商捅伤,因此被警察抓捕。在黎巴嫩,童婚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扎因发现妹妹内裤有血之后就明白自己的妹妹可能会遭此厄运,而自己也没有办法保护妹妹,只能眼睁睁看着妹妹被以暴力手段脱离了这个家庭,最终他也选择了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在黎巴嫩虽然规定了男子18岁、女子17岁的法定结婚年龄,可由于该国有多个教派,在司法许可下,什叶派可以在达到真正的青春期或男子15岁,女子9岁结婚,德鲁兹派可以在男16岁,女15岁结婚。在生理成熟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司法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还可以是男子17岁,女子9岁结婚,因此该国童婚现象十分严重。

那么我们国家对婚姻最低年龄相关规定和“童婚”法律规定又有哪些呢?在中国大陆的法定结婚年龄沿用了1980年《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即男子不得早于22周岁,女子不得早于20周岁。但是不少地区依然会有童婚现象发生,根据我国法律与未成年人“童婚”还可能涉及到刑事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行为人确实不知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未造成严重后果,情节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对方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对于不满十二周岁的被害人实施奸淫等性侵害行为的,应当认定行为人‘明知’对方是幼女。

影片里,扎因在离家出走后结识了埃塞俄比亚移民的拉希尔以及她的一岁儿子约拿斯,由于拉希尔非法移民身份被抓之后,扎因只能独自照看约拿斯,在吃光了家里所有的食物并上街乞讨一段时间后,扎因因为儿童的身份无法打工,身无分文的他只能将约拿斯交到了人贩子的手中,希望约拿斯可以因此活下去,人贩子给了他一笔费用让他可以办理移民(最后拉希尔在法庭上宽恕了扎因的行为,称他也是没有选择),他在回家讨要自己身份证明的时候,知道了妹妹的死,暴力捅伤了娶自己妹妹的杂货商,在狱中母亲来看望他,并得知母亲又怀了一个孩子后,扎因感到愤怒,他觉得父母生下一个孩子,却不好好抚养他们,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罪恶,镜头回到了影片一开始的法庭上,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把他生下来却不养他,他希望没有能力抚养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这些都得到了法官的支持。扎因最后得到了合法的公民身份,并且有了护照,能够享受一切公民该有的权利,终于可以上学了。在这部电影里,扎因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好的归宿,希望通过解读这部片的法律和情感,去唤醒大家对儿童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关注。

 

 

兰钰烨

 
责任编辑:小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