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家事纠纷,最难在于兼顾“法”“情”,彰显公平,定纷止争维系亲情。2022年以来,柳北区人民法院无缝对接“321”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整合人民调解、专业调解、特约调解等多元解纷力量,完善家事纠纷诉前调解机制,依托各方优势,打造了人民调解有“专家”(返聘退休法官)、特约调解有专职、司法援助有律协、情感疏导有妇联、价格争议有认证、诉讼辅导有专员、回访帮教有社工的多元家事解纷格局,助力家事纠纷在诉前能够尽可能一次性化解。
“卫明”特约解纷,用心调出兄弟情
“卫明家和工作室”作为家事纠纷多元解纷的新力量,原创的“四杯茶+六个一”柔性调解方式,使家事矛盾在无声无形之中化解,让“法”“情”“利”在交流中得以权衡,今年4月入驻柳北法院家少庭以来,半个多月的时间已成功调解5件家事纠纷。
今年4月15日,汤文(化名)、汤军(化名)两兄弟因继承父亲留下的存款引发纠纷,经“321”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调解无果后,汤文决定将汤军起诉到法院。
汤文来到法院,经法院诉讼分流员引导,委派卫明家和工作室帮助兄弟二人进行诉前调解。在工作室,陈卫明接待了汤文,问清了事情原委得知兄弟俩矛盾源头是“谁多尽孝就该多分钱”后,决定约汤军前来工作室坐一坐,谈一谈,探探汤军的态度,为调解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基础。电话中,经陈卫明劝解,汤军答应调解,并很快赶到了工作室。在陈卫明一番“解解渴、消消气、说说事、握握手”的调解下,兄弟俩最终放下个人成见,决定平均分父亲的存款,不再起诉,二人的纠纷至此得以圆满化解。
“专家”调解有经验,兼顾“法”“情”心系民
老舍先生曾说过,“经验是生活的肥料”。诉前调解委员会的老法官们,凭借其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过硬的调解技巧,能够加快案件纠纷的调解进度,有效缓和家庭成员之间尖锐的矛盾,在兼顾“法”“情”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能够更理智地处理纠纷。
今年3月25日,妻子郝某(化名)与丈夫黎某(化名)二人因生活琐事引发离婚纠纷,经“321”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调解无果后,夫妻二人来到法院起诉离婚。
因双方婚内财产较多,并对孩子抚养问题各执一词,经法院诉讼分流员引导,安排诉前调解委员会的老法官为夫妻二人进行调解。
在调解室,老法官在了解夫妻二人的争议焦点后,“对人不对事,攻心”,从妻子、丈夫不同的立场去帮助他们分析是非对错,从情感回报、生活预期、法律规定等各个层面向他们释明利弊得失。经过一番沟通交流,夫妻二人最终各自打开心结,答应互给对方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二人离婚纠纷以挽回婚姻的方式妥善化解。
“三员”调解很专业,心理干预化症结
一般来说,能闹到法院来的家事纠纷,往往已不是靠法律层面那些适法准确、曲直分明就能够彻底化解了的,更需要的是通过心理疏导,将当事人的情感矛盾和不良情绪消除掉,才能让“小家”和睦,换来“大家”和谐。而法院与柳州市妇联惜缘工作室确立的“三员制度”,真正实现了当事人“揣着情绪来,带着微笑走”的圆满结果。今年2月21日,男方王君(化名)与女方唐晶(化名)二人因探望孩子问题引发纠纷,经“321”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调解无果后,二人来到法院起诉。
在法院,经诉讼分流员的引导,委派柳州市妇联惜缘工作室“三员”的心理咨询师为二人进行调解。调解中,心理咨询师得知,王君、唐晶二人离婚后,婚生孩子一直由唐晶携带抚养,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课后辅导、培训等学习负担也日渐增大,但因王君、唐晶二人平日沟通较少,日积月累逐渐产生了误会,进而引发了“母亲不给父亲看孩子,父亲就不按时支付抚养费”这种情绪化的处事方式。
于是,心理咨询师让唐晶次日带着孩子前来,欲通过“心理沙盘”探寻孩子的真实意愿来打破父母双方探望僵局。经心理评估,心理咨询师将孩子遭受到的内心创伤分别告知了父母,鼓励父亲多与孩子接触和沟通的,同时向母亲说明父爱陪伴成长的重要性,最终撮合双方就探望孩子问题自愿达成协议。
“价格裁判”挺高效,便民利民止纷争
如何确定家事纠纷中的一辆车、一套房的价格?除了以往的法官主持双方竞价或移交司法鉴定评估外,法院在与柳州市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合作下,将“价格裁判”机制引入家事纠纷化解工作,不仅有效化解了因财物价值争议引发的“不蒸馒头争口气”诉讼,更为当事人实实在在的节约了司法鉴定评估所需的费用和时间成本。据统计,2021年至今,“价格裁判”调解家事纠纷546件,调解金额3亿8千多万元,经调解的双方当事人均对“价格裁判”予以好评点赞。今年3月23日,周浪(化名)、周海(化名)两兄弟因为对父亲生前所留房产的价格存在分歧,进而产生了纠纷,经“321”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调解无果后,周浪来到法院准备起诉周海。
在法院,诉讼分流员引导周浪到“价格裁判”调解员处先行对房产进行估价。经过调解员的查询,10分钟左右给出了这套房产的市场参考价格。当周浪拿到查询结果,回想兄弟周海曾提出的继承方案,当下决定不再起诉,并立刻拿起电话联系上了周海,表示就按之前的方案继承房产。临别时,周浪对“价格裁判”十分满意,称赞“价格裁判”不仅高效、免费、公正,最主要的是让自己省去了将近2万元的司法鉴定评估费用和1万多元的诉讼费。至此,二人的继承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社工调查“心贴心”,儿童关护她们行
离婚纠纷中,夫妻双方最不舍得的是孩子,最难处理好的问题也是关于孩子的问题。如何做好涉少家事纠纷化解工作?柳北法院在涉少家事纠纷化解工作中,委派司法社工加大涉少家事纠纷诉前调查力度,帮助接下来的调解工作,确定调解方向,探寻调解最优方案。据统计,今年以来司法社工共参与诉前调解调查涉少家事案件32件,帮扶对象34人,经帮扶的未成年人,大多打开心结,走出父母闹离阴霾,重归正常学习生活。
13岁的小芳(化名)是一起离婚纠纷当事人的子女。今年2月23日,她的父母因情感问题闹离婚,经“321”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调解无果后,她的父母选择到法院起诉离婚。
在法院,诉讼分流员的引导司法社工先行为夫妻二人的婚生子女小芳开展诉前调解调查。司法社工首先为小芳建立了《成长档案》,在征得小芳父母的同意下,司法社工开始了与小芳的接触。从刚接触的情况来看,小芳因父母闹离婚的事情,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他人交谈。为降低父母离婚纠纷给小芳带来的不利影响,司法社工对小芳进行了绘画分析、沙盘分析、OH卡潜意识分析、心理面谈、团队心理辅导等一系列心理疏导。
一段时间下来,小芳慢慢接受了父母感情不和的现实,心理阴霾逐渐退散,学习生活渐入正轨。虽然小芳的父母最终经调解离婚,但是在回访中,跟随母亲生活的小芳已褪去了原先抵触的情绪,学习成绩也在慢慢进步中。
柳北法院在家事纠纷化解上,除了善用“卫明”解纷、“专家”调解、“三员制度”、“价格裁判”、司法社工等解纷机制优势外,还积极学习推广“枫桥经验”,通过开展“一村一法官”进社区,邀请律师值班答疑等方式,稳步推进“分调裁审”规则创新,释放程序效能,激发各方解纷力量活力,让程序不空转,矛盾不出门,切实把家事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诉讼之前,充分发挥了凝聚多元合力一站式多元化解家事纠纷的最大效能。
自今年开展“分调裁审”机制改革以来,柳北法院家少庭在诉前成功调解83件家事案件。截至今年4月21日,家少庭新收一审家事案件288件,同比下降53.24%。经调解成功的案件,没有再出现当事人要求立案的新情形,真正做到了人和事了,实现了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