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70岁的李老太早早来到法院,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撤诉申请交给了承办法官,并连声道谢。她告诉法官,经过法官这些天来的登门调解,丈夫陈某脾气好了许多,自己决定不再提离婚了,以后跟老头子好好过日子。
七旬夫妻为何闹离婚,又为何突然和好?这要从三天以前,家少法官持续耐心的调解工作讲起。
老夫妻斗嘴变斗气,妻子起诉丈夫要求离婚
70岁的女方李某与72岁的男方陈某经人介绍相识并于1980年登记结婚,婚后二人共同生育一男孩。结婚以来,二人常因家庭琐事发生口角。2013年因买房事宜,二人大吵一架后开始分居生活。期间,李某曾多次向陈某提出离婚要求,陈某则认为李某是在怄气,讲的都是气话,根本不搭理。2022年10月,李某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将陈某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决二人离婚。
丈夫被诉却不知情?庭审变谈话妻子道实情
10月14日,柳北区人民法院家事和少年审判庭依法对该案进行了不公开审理。但令人不解的是,已经签收开庭传票的丈夫陈某却未到庭应诉,仅妻子李某一人到庭,难道陈某是故意不出庭吗?
法官当即向李某询问事情原委。李某表示,法院向陈某邮寄送达的开庭传票是自己代陈某签收的,她已口头跟陈某说过自己向法院起诉离婚的事情,陈某不相信,所以今天开庭就没来。希望法院依据陈某经常打她骂她的事实判二人离婚。
李某的一番话令法官哭笑不得。法官向李某释明,离婚案件中,妻子作为原告不能再以家属身份代作为被告的丈夫签收法院开庭传票等诉讼法律文书。同时,针对案件送达程序存在瑕疵的问题,法官决定中止庭审,进而转为谈话,向李某详细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陈某向来脾气大,性格犟,多年来二人经常因生活琐事争吵。2013年,二人在一次吵架后开始分居,之后陈某从未对李某说过一句好话。李某考虑到陈某一个人孤独可怜,每天到饭点还是邀陈某一起吃饭。夫妻长时间形同陌路让李某心生不爽,遂向法院起诉离婚,一方面是想借离婚官司警醒一下陈某,如果他改变言行态度,二人就将就着继续过日子;另一方面,如果陈某死犟不改,同意离婚,那这婚该离就离。
询问完毕,法官拨通了陈某的电话,陈某这才相信李某真的将自己告到了法院,并在电话中给出了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等法院判决离婚的答辩意见。
法官三次登门调解,七旬夫妻和好如初
李某、陈某这对有着40多年感情的夫妻,并不是简单的“坐堂问案”就能妥善处理好二人矛盾。法官再三思索,决定借上门向陈某送达开庭传票的机会试图帮助二人调解。
10月17日至19日,法官三次登门调解,尽心尽力帮助两位老人解心结。经过与陈某的三次接触和交谈,固执的陈某也慢慢放下心防,跟法官道出了“自己还想继续和李某生活”的实话,并同意法官的建议,主动跟李某道歉,争取李某的原谅。在法官的主持调解下,二人开诚布公,相互反省了各自待人处事的不妥之处,最终陈某向李某真诚道歉,并作出了以后不再大声呵斥李某,有话好好讲的承诺,李某亦表示愿意再给陈某一次机会,二人继续生活。至此,案件圆满办结。
李某想着自己还没有向法院递交撤诉申请,于是便有了一开始,李某早早来到法院,向法官递交材料,感谢法官的一幕。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涉及老年人的离婚案件,当事人往往感情基础深,意味着情感与生活的羁绊也很深,相互扶持了大半辈子,正在进入安享晚年的阶段,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需格外审慎。为此,柳北法院借助集中管辖一审家少案件优势,制定了“坚持调解为主,强化调解先行,不盲目判决”的办案原则,出台了适时介入“三员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充分运用心理疏导、家庭调解等多元化解纷机制,目的是帮助双方当事人消除隔阂,缓和矛盾,尽可能以调解的方式处理离婚纠纷。
在此,法官寄语各位老年夫妻,沟沟坎坎几十载,起了口角别走心,犟嘴秒变“秀恩爱”。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