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要闻
沙塘法庭:小案小事不小办,绘就暖民好“枫”景
作者:冯云柳  发布时间:2024-08-20 09:28:34 打印 字号: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多发、更贴近群众生活的各类案件通常被称为“小案”,但往往“小案小事”最能体现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小案小事”连民生更连民心。近年来,沙塘法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工作做在平时,努力让人民群众时时感受到人民司法的“暖心”“稳心”“安心”。

一次贴心服务 换来群众心连心

盛夏时节,沙塘法庭一往如常,工作人员在平凡的一天也收获到了平凡的温暖。

“我觉得你们这里的服务真不错!服务好,效率高!”8月7日,一位76岁高龄的老爷爷唐某来到沙塘法庭立案窗口办理业务,在办事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发出感叹。

唐某因借贷纠纷来到法庭,2019年他与62岁的老奶奶陈某在一次饭局上结识,发现大家是相邻两个镇的乡亲,顿感亲切。过了一段时间,陈某需要打官司但是手头紧拿不出钱,就向唐某借钱打官司,唐某也豪爽地出借了5500元。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但是陈某在5年的时间里,只还了100块,不管唐某在微信上怎么软磨硬泡,陈某都无动于衷,至今剩余5400元未还。无奈之下,唐某最后在微信中对陈某说道“欠钱不还,那就让法律来审判吧!我已仁至义尽了,不还钱就法庭见!”陈某只字不回,唐某便来到法庭起诉立案。

当天,法庭干警如往常一般,电话联系唐某通知他办理缴费等事宜,考虑到他是位古稀老人,想直接通过邮寄将材料寄至家中,但经询问其意见,唐某表示要亲自到法庭办理业务。唐某如约来到法庭后,工作人员为唐某提供了微笑服务,耐心地引导他办理业务。唐某领取了案件材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用微信扫码自行缴纳了诉讼费,法庭优质、快捷、贴心的法律服务,令他频频点赞。能得到这样一位老人对法庭工作的正面评价,工作人员心中感到阵阵暖意。

用心倾听 判后答疑既解百姓事结又解心结

2012年何某与丈夫周某离婚,双方签订《离婚协议书》,约定双方工资总和的一半给儿子小志,并由儿子小志保管周某的退休工资卡直到周某去世为止。当时小志31岁已成家,之后的几年周某的工资卡都由小志保管,工资一半给小志一半给周某。直到2023年,周某到社保部门申请更换发放退休工资的银行卡,此时周某已73岁无其他经济来源。此后,周某的退休工资卡由本人持有。何某认为周某没有按照《离婚协议书》约定履行义务,以儿子小志的名义诉至法庭请求判决将退休工资卡归儿子小志保管同时禁止周某更换领取退休工资的银行卡。

法官审理认为何某与周某离婚时约定将各自工资的一半赠与儿子,周某将银行卡交给儿子的目的也是为了兑现将一半工资赠与儿子的承诺。虽然男方更换了银行卡,但仍然按照协议履行给付义务,没有实际损害儿子小志的利益。同时养老金银行账户具有人身附属性,依据银行卡的管理规定,银行卡及其账户只限发卡银行批准的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或转借。于是判决驳回女方何某的诉讼请求。

何某不服判决来到法庭申请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并要求周某告知银行卡密码。审判团队工作人员多次接待何某,每次何某都会与工作人员倾诉二人的过往纠葛,法庭干警多为女同志,共情能力较强,每次都耐心担任一名倾听者的角色,从何某的话语中敏锐捕捉双方产生矛盾纠葛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开导,就其对判决感到疑惑的点进行解释,将案件处理结果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尽可能翻译成听得懂、好理解的群众语言讲给何某听,努力实现情、理、法的统一。

最终,在工作人员长时间耐心的释法说理后,何某自己心里的结也松了松绑,表示放弃上诉,“你们跟我讲透了,我就不上诉了”。

司法审判工作,说到底是一项“守心”的工作。要有深厚的为民情怀,要探索群众工作方法,“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法官不是法律条文的搬运工,来法院的当事人心中都有一个“结”,而我们就是那个解“结”的人。

正是在这一桩桩小案小事中,沙塘法庭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答卷。奋勇前行,根植人民,初心一如既往,使命牢固在肩,人民法庭是人民的法庭,只有让干部如“种子”一般,融入“群众”土地,才能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来源:柳北法院
责任编辑:王胜